时间:2025-09-28 14:43:00
来源: 四川日报
阅读:3
9月26日,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四川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“五个专项治理”总体情况,并发布正反面典型案例。四川“五个专项治理”取得了哪些成效?下一步还有哪些重点工作?发布会上,省发展改革委、省委政法委、经济和信息化厅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介绍。
“五个专项治理”取得阶段性成效
去年9月,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聚焦民营经营主体重点关切,部署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、拖欠企业账款、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、涉企违规收费罚款、涉企执法检查“五个专项治理”。
“部署开展‘五个专项治理’,就是要下决心破解全省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性障碍,实打实解决好企业的困难问题,让广大民营企业放心经营、安心发展。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明騄介绍,目前“五个专项治理”已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治理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被列为首位。四川全面梳理排查现行有效的各类涉市场准入政策文件646项,修订、废止不符合相关要求的文件28项;创新推动招标投标“1+N”综合改革,持续破除招投标领域隐性壁垒,明确3000万元以下工程项目直接面向中小微企业发包;开展政府采购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,编制发布《四川省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主体责任清单(2025年版)》,进一步压实采购人主体责任。
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是“五个专项治理”的重点。四川制定清欠行动工作方案,研究制定财政金融支持清欠政策措施,加大拖欠企业账款清偿力度,截至目前,已办结国、省拖欠企业账款投诉平台线索1611条,涉及账款59.69亿元。
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也备受关注。“四川重点聚焦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、涉案财物管理处置不规范、维权周期长、执行难、信用修复难、侵害企业商誉等6个方面问题靶向发力、综合施策,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法治获得感。”省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汪兵介绍,开展专项治理以来,已累计办结涉民营企业为债权人案件91333件,执行到位金额348.97亿元。今年1至8月,当事人从提交诉状到拿到真金白银平均用时缩短至265天,同比减少37天。
针对涉企违规收费罚款问题,四川聚焦住房城乡建设、交通运输、应急管理3个重点领域,开展“红顶中介”专项整治和收费清理。依托省增信平台,搭建全省统一的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模块;开展金融领域非法中介乱象治理,排查线索157条,打击犯罪团伙11个。
“四川从‘谁来干、怎么干、干不好怎么办’三个维度构建闭环机制,推动罚款设定更加科学、罚款实施更加规范、罚款监督更加有力。”司法厅二级巡视员余越峰表示。
在治理涉企执法检查方面,四川推行“亮码入企”。今年3月,司法厅研发“天府入企码”,并在眉山、绵阳、攀枝花3地试点,后又在试点基础上分两个阶段在全省推行。试点地区入企检查频次缩减30%以上,非现场检查量占比提升超20%,实现行政检查全过程留痕和可回溯管理,有效解决随意检查、重复检查、运动式检查等问题。
三方面破解民企“要账难”
下一步,四川如何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?
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周勇表示,四川将从三方面出硬招破解民企“要账难”——修订《四川省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投诉处理办法》、建立函询约谈和督办通报工作机制、强化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。其中,四川将对拖欠账款的国有企业,在项目审批、资金分配、评优评先、试点示范等工作中予以限制;对拖欠账款的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,在“三公”经费、公务出行标准、出国出境审批、津补贴标准、办公用房管理等方面采取限制措施。
持续优化营商环境,需加强对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。“涉案财物查封处置一直受市场主体高度关注,也是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范的重要问题之一。”汪兵表示,下一步,将进一步完善程序、健全机制,重点是在规范化、精细化上下功夫,推动涉案财物管理处置提质增效。
此外,四川将深入治理执行难、信用修复难问题。“涉企执行和信用修复,一个涉及企业财产,一个关乎企业信誉,对企业存续发展具有直接影响。”汪兵表示,一方面,强化涉企执行力度,纵深推进涉企专项执行行动,统一全省打击拒执证据认定标准,增强执行强制威慑;另一方面,体现法治助企温度,用好活封活扣、破产重整等措施,会同相关单位畅通企业信用修复流程,助力企业脱困重生。
“在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方面,我们将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全面完成涉市场准入政策文件清理和线索核查整改,深化工程招标、政府采购等领域系统整治,解决一批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的典型问题,持续优化民营企业准入环境,更好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。”李明騄表示。(记者 史晓露 尹梦奇)
来源:四川日报
免责声明:本文来源于公开网络资源,如有侵权,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